16 November 2023 文章阅读次数

黑洞的基本概念

黑洞是时空中一个引力极强的区域,任何物质、辐射甚至光都无法从中逃脱。

历史发展

  1. 1783年:约翰·米歇尔首次提出”暗星”概念
  2. 1916年:史瓦西求得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球对称解
  3. 1967年:约翰·惠勒创造”黑洞”一词
  4. 2019年:事件视界望远镜首次直接观测黑洞

史瓦西黑洞

史瓦西度量

\[ds^2 = -\left(1-\frac{r_s}{r}\right)c^2dt^2 + \left(1-\frac{r_s}{r}\right)^{-1}dr^2 + r^2(d\theta^2 + \sin^2\theta \, d\phi^2)\]

其中史瓦西半径: \(r_s = \frac{2GM}{c^2}\)

关键特征

  • 事件视界:$r = r_s$,信息的单向膜
  • 奇点:$r = 0$,曲率发散的时空区域
  • 时空几何:径向和时间坐标的角色互换

事件视界

定义

事件视界是黑洞的”表面”,具有以下性质:

  • 单向性:信息只能流入,不能流出
  • 因果视界:分离内外因果联系
  • 膜似性质:从外部看是一个实体表面

视界面积定律

霍金证明了视界面积在经典过程中单调递增: \(\frac{dA}{dt} \geq 0\)

这类似于热力学第二定律。

黑洞热力学

四个定律

  1. 第零定律:视界表面引力 $\kappa$ 处处相等
  2. 第一定律:$dM = \frac{\kappa}{8\pi G} dA + \Omega dJ + \Phi dQ$
  3. 第二定律:视界面积不减少
  4. 第三定律:不可能通过有限过程使 $\kappa = 0$

温度与熵

  • 霍金温度:$T_H = \frac{\hbar \kappa}{2\pi k_B c}$
  • 贝肯斯坦-霍金熵:$S = \frac{A}{4\ell_p^2}$

其中 $\ell_p$ 是普朗克长度。

黑洞分类

按电荷和自旋分类

  1. 史瓦西黑洞:$M \neq 0, Q = 0, J = 0$
  2. RN黑洞:$M \neq 0, Q \neq 0, J = 0$(带电)
  3. 克尔黑洞:$M \neq 0, Q = 0, J \neq 0$(旋转)
  4. 克尔-纽曼黑洞:$M \neq 0, Q \neq 0, J \neq 0$

按质量分类

  • 恒星级黑洞:$3-100 M_\odot$
  • 中等质量黑洞:$100-10^5 M_\odot$
  • 超大质量黑洞:$10^6-10^{10} M_\odot$
  • 原初黑洞:理论上的低质量黑洞

黑洞形成

恒星塌缩

大质量恒星($M > 25 M_\odot$)核燃料耗尽后:

  1. 核心重力塌缩
  2. 形成中子星或黑洞
  3. 外层物质爆炸(超新星)

塌缩过程

\[\frac{d^2r}{dt^2} = -\frac{GM(r)}{r^2}\]

当内部压力不足以抗衡引力时发生塌缩。

霍金辐射

量子效应

在弯曲时空中,量子场论预言黑洞会发射热辐射:

\[\frac{dE}{dt} = -\frac{\hbar c^6}{15360\pi G^2 M^2}\]

蒸发时间

史瓦西黑洞的蒸发时间: \(t_{evap} = \frac{5120\pi G^2 M^3}{\hbar c^4} \approx 10^{67} \left(\frac{M}{M_\odot}\right)^3 \text{ 年}\)

信息佯谬

霍金辐射似乎是随机的,这与量子力学的幺正性冲突,导致”黑洞信息佯谬”。

黑洞内部

彭罗斯图

用共形坐标描述黑洞的因果结构:

  • 过去无穷远:$\mathcal{I}^-$
  • 未来无穷远:$\mathcal{I}^+$
  • 奇点:$i^0$
  • 视界:类光面

时间膨胀效应

接近视界时,外部观察者看到的时间极度膨胀: \(\frac{dt}{d\tau} = \left(1-\frac{r_s}{r}\right)^{-1/2}\)

观测证据

直接观测

  1. M87*黑洞:2019年EHT拍摄
  2. 银河系中心黑洞:2022年EHT拍摄
  3. 吸积盘:X射线观测
  4. 喷流现象:射电观测

间接证据

  1. 恒星轨道:测量中心质量
  2. 引力波:黑洞并合
  3. 潮汐破坏事件:恒星被撕裂
  4. 伽马射线暴:可能与黑洞形成相关

引力波天文学

LIGO/Virgo探测

自2015年以来已探测到多个黑洞并合事件:

  • 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
  • 提供了黑洞质量和自旋的精确测量
  • 开辟了引力波天文学新领域

波形分析

并合过程的三个阶段:

  1. 旋进阶段:轨道衰减
  2. 并合阶段:视界接触
  3. 铃宕阶段:扰动平息

量子引力效应

普朗克尺度

当 $r \sim \ell_p = \sqrt{\frac{\hbar G}{c^3}} \approx 10^{-35}$ m 时,需要量子引力理论。

可能的量子修正

  1. 黑洞互补性:信息同时落入和逃逸
  2. 火墙悖论:视界处的高能粒子
  3. ER=EPR:虫洞与纠缠的等价性

与其他概念的联系

黑洞物理学是广义相对论最引人注目的预言之一,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引力和时空的理解,也为探索量子引力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。

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